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不断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者:dsadmin发布时间:2020-11-23浏览次数:2253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书写奋进之笔、建设奋进之部、弘扬奋进文化,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教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不断增强教育报国的自觉和本领。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学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一步激发。把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理论认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校园体育美育不断加强,八部门联合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连续增长。加快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出力流汗中体会劳动艰辛、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在校生2.82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历史性地进入到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每年开展培训上亿人次,持续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丰富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公平、优质和多样化的选择。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学校倾斜,坚决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目前,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70余万人,全国98.7%的中小学(含教学点)接入互联网。这次疫情期间成功实现大规模停课不停学,满足了2亿多学生居家学习需求,这为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国家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8年超过4%,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自觉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和落实高职扩招、1+X证书制度试点、双高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重大政策制度创新,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1400多个职教集团,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成效明显。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双一流”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不断探索和推进高校评价机制改革。目前,高校聚集60%以上全国高层次人才,承担60%以上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承建60%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国家科技三大奖。

深层次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上海、浙江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北京等四省市第二批改革试点平稳落地。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功能全面强化,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上水平。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对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作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努力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立法,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教育法治建设有序推进。主动服务外交工作大局,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与5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举办2200多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立10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海外学习使用汉语人数达到1亿,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违规处理办法系列文件,大力选树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依法保障教师福利待遇,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等,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力度,2020年全国“特岗计划”实施规模扩大到10.5万人,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现全覆盖,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学科结构等整体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需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步伐。教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构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教育体系,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国际前沿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完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